一个衣着寒酸的盲人在黑暗的背景下显得格外突出。他用手触摸桌子上雕刻的半身像,桌子上还有一张脸的画。该作品于1632年由朱塞佩·德·里贝拉(Jusepe de Ribera)签名,但即使没有该签名,其作者身份也毫无疑问,因为其风格和主题都是其作品的典型。该人物是典型的里贝雷斯克风格,绘画风格和大地色调占主导地位,以及对比强烈的光线和阴影,带来了最具表现力或叙事意义的元素,产生了深刻的情感氛围。通过这些元素,里贝拉创造了一幅图像,展示了他最经常重复出现的主题之一,这一主题将他与同行区分开来,并为他在整个欧洲的声誉做出了重大贡献:寓言人物和哲学家的描述。这种兴趣出现在他最早的时期,即十七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一直持续到十六世纪三十年代末。
在十七和十八世纪,这幅作品悬挂在马德里埃尔埃斯科里亚尔的一个大厅里,专门用来描绘里贝拉对哲学家的描绘。在那里它被称为甘巴佐,盲人,以他的雕塑而闻名——盲人甘巴西是一位名叫弗朗西斯科·冈内利的盲人雕塑家,生于1603年,死于1664年。然而,正如伊丽莎白·杜盖特拉皮尔(Elizabeth du GuéTrapier)指出的那样,里贝拉角色的明显年龄让他不再是甘巴西。正确识别他的关键在于里贝拉致力于感官的早期系列绘画,这一系列绘画可以追溯到1615年左右。代表触摸的一个(诺顿西蒙基金会,帕萨迪纳,美国)显示一个盲人触摸一个半身像,桌子上也有一个头像。
1615年至1632年间,里贝拉的风格变得更加戏剧化,因为他改进了以更可信的方式表现情感的方法。1632年,触觉中两个最轻、光线最强烈的区域也是最具表现力的区域,位于绘画中轴线的顶部和底部。在顶部,盲人显示,虽然他看不见光,但他可以通过额头、鼻子和闭上的眼睑感觉到光。这些作品传达了一种极其微妙和非凡的反射和关注程度,让观众感受到当他慢慢地感觉到靠近构图底部的半身像时,他通过手所感受到的感觉——这也比这幅画的其余部分更轻、更明亮。这是里贝拉强调感觉和认同的心理方面的方式。里贝拉偶尔会对悖论产生兴趣,这一点体现在盲人的衰老和皱巴巴的身躯与雕像简洁、年轻但毫无生气的外观之间的对比中。左边的绘画通过隐晦地暗示这一时期艺术理论的基本主题之一,进一步延伸了这一悖论:绘画(二维)与雕塑(三维)之间的对比,不仅可以通过视觉,而且可以通过触摸来感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