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下载 版权下载 0
类型: 油画
主题: -
图片编号: 013HTY (89) 48x61cm
标签: 人物 油画 手绘 原创
作者:
上传时间: 2021-01-07 16:04:11
文件大小: 587.9 KB
价格:
600年前起源于欧洲,大约15世纪时由荷兰人发明的。 古代欧洲的画家们在谙熟和热衷于坦培拉绘画技法的同时,渐渐发现了它的缺陷与不足,比如:颜色之间难以融合晕接,色彩不够柔和光艳,小笔多次排线过于费力,以及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易发霉和低度抗碰撞能力。鉴于此,画家们发明了用透明漆上光以保护画面的办法。而后又有人在坦培拉底层画面上做多层透明色罩染,后称之为上光 油画术或釉染法,这便形成了混合技法,一种非坦培拉绘画亦非油画的技法。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是油性坦培拉绘画。达·芬奇对油性颜料进行过多次研究运用,但技术不够成熟,致使许多作品没能留存下来。 油画的发明者是谁? 单纯用油做绘画媒剂,在拜占庭时代就有人试验过。据记载,这种画放在烈日下曝晒数月仍不会干燥。1200年,僧侣西奥费尔·鲁济罗斯写了有关油画论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在这篇论文中,他介绍了亚麻仁油和阿拉伯树脂的使用方法。13世纪末在英伦三岛出现过类似油画的绘画。14世纪末,尼德兰的两位画家凡 ·爱克兄弟(杨·凡·爱克及其兄胡伯特·凡·爱克)找到了一种简便的用油溶化颜料作画的方法,创作了纯粹的油画。美术史家虽不能断定凡·爱克兄弟是油画的发明者,但至少他们是在前人试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一种理想的以油脂为主的绘画媒剂配方。不少专家认为他们最大的功绩是在油脂中加入了天然树脂,使行笔流畅、媒剂速干。杨·凡·爱克的《阿尔诺芬尼的婚礼》一画和他最著名的作品《根特祭坛画》(现藏于比利时根特城的圣·巴冯教堂,由23幅画组成。)被认为是欧洲油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作品。凡·爱克兄弟发明的调油技术,据说是用一种"白布鲁日光油"和亚麻仁油混合在一起作画,用它们调和他在坦培拉绘画中使用过的颜料,发现效果很好。(一些研究者认为,"白布鲁日光油"是精馏松节油,我们仍使用松节油稀释油画颜料。)意大利最早研究并掌握油画技法的画家安东奈洛·达·梅西纳(Antonueuo De Messina 1430-1479)据说是在去尼德兰了解到凡·爱克兄弟的油画技法之后,回到威尼斯传授油画颜料使用方法的,自此油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在欧洲大陆流行开来。 几百年来,经过各代画家的继承和创造,油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古典主义与学院主义--古典主义是以尊重古希腊、罗马的审美原则,构图上对称、均衡,气势上庄严、辉煌、崇高向上,技法精湛,刻画深入。这也是学院主义的奉行的原则。正如学院派奠基者法契诺所讲"美是所有艺术品的最高目标,它是事物的一种客观性质,由秩序、和谐、比例、规矩所组成"。其代表作家有拉斐尔、安格尔安格尔被誉为欧洲最后的一位古典主义大师。 古典油画在中国土地上历经百年的发展,已经融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在题材内容、审美情趣、表现方式等方面已经有深厚的本土化价值。中国是油画的一方热土,由于历史积淀与文化选择的缘故,中国的受众之于油画欣赏也已形成了群体心理趋向,他们较能接受写实手法和逼真的视觉形象,有一种唤起现实生活记忆,期待赏心悦目的追求。这种社会群体心理,是中国古典油画多年以写实为主流的内在动因。在董希文、靳尚谊、詹建俊、杨飞云、王沂东等一代代油画家身上,不难看到,油画写实已积聚为中国当代油画的一种明显优势。 关注人生、关注现实,参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是中国古典油画最突出的品格;在西方造型体系的观念和方法中,融进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美学趋向,使中国油画具有民族气派,是中国油画最鲜明的特色。"从20世纪中国油画的行程看,这两点确实是体现得较鲜明的,而这些无疑应归属于油画之形式风格层面和精神内容层面范围。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油画家朱乃正则从另一视角作了考察,他注意到,油画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密不可分,"中国古典油画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后,构建了以现实主义为主流的油画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经过20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的油画教育经验,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油画教学和创作道路"。油画创作中的个性语言主要依靠于艺术家的主观审美来加以选择,同时画家自身的文化修养、喜好、经历和所处的时代、民族等又影响画家对个性语言的选择,因此需要从作品的精神层面数字油画、技法的锤炼两方面来评析油画的个性语言之形成,进而研究其艺术价值。
相似图片
点击右上角 --- 进行微信分享